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众多曾身着戎装的身影在不同领域持续散发着光芒,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·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便是其中之一。
罗大友的军旅生涯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。彼时,年轻的他投身绿色军营,多次参与军事演习。在部队期间,他经历了血与汗的洗礼,锻造出坚韧不拔的意志。尤其在1975年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抗震救灾中,始终冲锋在救援一线。废墟中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经历,让他深刻理解了军人的责任。因表现突出,他多次立功受奖。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和对责任的深刻理解。
退役后,罗大友在多个领域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他先是在央企担任中层管理职务,凭借出色的管理能力多次获得国家级表彰,并曾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荣誉。然而在四十不惑之年,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—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茶文化研究与传承事业中。
这个看似突然的转变,实则源于他多年来对《茶经》的潜心研究。书中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的记载,以及“药为个病之药,茶为万病之药”的论述,让他深刻认识到茶文化的独特价值。正是这些思考,最终促使他决心投身茶文化事业,致力于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在茶文化研究领域,罗大友展现出军人般的严谨与执着。作为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高级政工师,他将军队培养的纪律性转化为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。他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不同茶类对人体经络、五行属性有着不同影响,进而构建了“辨体质饮茶法”。这一理论体系将饮茶从单纯的生活习惯提升到生命养护层面,“饮错茶比吃错药更危险”等观点更是发人深省,在茶文化学术领域引起广泛关注。
在茶文化保护与传播实践中,罗大友始终坚持实地考察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。多年来,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茶区,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与推广工作:
在云南景迈山茶区,他与94岁的拉祜族制茶人岩香合作,推动“千年古茶树保护计划”,建立古茶树档案数据库;深入六大古茶山考察,与布朗族茶农探讨“茶祖文化”,并将优质古树茶推向国际市场。在福建福鼎茶区,他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相静共同完善传统白茶工艺体系,推动炭火烘焙技艺的标准化传承;考察武夷山岩茶制作技艺,参与修订传承人培养方案。2024年3月,他在广东罗定市考察天子茶生态种植模式,现场示范传统种茶技艺,并与当地茶农共同栽种茶树;受聘为广东省长胜集团总顾问,推动茶产业标准化发展。此外,在浙江,他系统记录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,协助建立炒茶技艺传习所;在四川,参与制定雅安藏茶传统工艺保护方案;在山东、山西,推动“南茶北移”项目,在日照、崂山、垣曲等地建立示范基地。
此外,他还通过央视《科技苑》节目分享贵州湄潭有机肥种茶技术,并在“首届中华御茶文化国际论坛”上系统梳理宫廷茶具的发展脉络。这些工作不仅保护了传统制茶技艺,也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持。罗大友表示:“只有深入茶区,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。”
八一建军节,对罗大友而言,是回顾往昔峥嵘岁月,汲取前行力量的时刻。他将曾经在军营中铸就的军魂融入到茶文化事业中,以军人的坚韧、严谨与担当,在茶香中践行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,向罗大友这样的退役军人致敬,他们在新的领域续写着属于军人的荣耀篇章,让军魂在不同岗位上熠熠生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