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创新领航,产金跃迁!2025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成功举办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5-07-08

为推动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,赋能昌平区作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的地位,7月7日,2025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在昌平成功举办。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、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主办,未来科学城管委会(生命园管委会)、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昌平未来创投联盟、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、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“昌发展集团”)、北京昌科金投资有限公司、重庆动脉橙科技有限公司(动脉网)共同承办。

本次论坛以“创新领航,产金跃迁”为主题,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,董事、总经理郭川,昌平区委副书记、区长,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,昌平区委常委,副区长柳强,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、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存玉,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、原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冯雁,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官、上海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,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,美迪西生物医药首席科学官彭双清,国泰海通研究院医药联席首席分析师贺文斌等18位重磅嘉宾以及近200位来自学术界、产业界、医疗界、投资界的生态伙伴出席论坛,围绕产业发展与资本助力展开了深入的探讨,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
郭川出席论坛并致辞,他表示,“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北京国管”),正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通过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转型,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,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。北京国管积极发挥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引领作用,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布局,设立并运营了千亿市级政府投资基金。在医药健康产业领域,北京国管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策略,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。规模达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于2024年在昌平设立,重点布局创新药、创新医疗器械等领域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医药健康基金已累计出资超过40亿元,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。北京国管正在源源不断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。”

柳强在致辞中表示:“昌平区坚持把科创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,聚焦科创金融示范区建设,出台了全市首个科创金融政策、成立了全市首支认股权基金,推动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成功落地,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,引入了红杉、高瓴、康桥等优质资本,不断扩大‘朋友圈’,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打造多层次、全周期基金矩阵;创新靶向金融产品,构建一体化、联动式投贷体系;打造一流金融生态,提供全链条、一站式融资服务。下一步,昌平区将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,着力构建要素高效流动、供需精准对接、活力充分释放的科创金融生态,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。”

 

AI赋能再生医学融合发展,健康中国加速到来

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下,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人类健康的未来图景。作为当今全球医学领域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前沿方向,再生医学正在掀起新的“医学革命”。而AI等创新技术正在推动再生医学发展加速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、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存玉院士发表《科技赋能健康中国:AI与再生医学的融合与未来》主题演讲。

王存玉院士指出,“AI技术正成为推动再生医学向临床转化的关键力量。AI在驱动生物材料设计、药物靶点预测、临床流程优化等方面正在持续发挥效力。再生医学目前临床面临诸多关键问题:包括个体差异大,疗效预测困难;组织构建复杂,可控性弱;缺乏精准监测和动态评估手段。而AI可以提供创新解决方案,进一步驱动个体化治疗决策、优化构建过程与微环境调控、赋能精准追踪与评估。例如在面对组织衰老损害组织再生修复能力问题时,通过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结合,功能性分析筛选出的细胞外基质蛋白Periostin,显示其可促进肌腱再生;深度学习算法预测出可促进干细胞功能的小分子药物DHA可调节干细胞干性治疗骨质疏松症。”

 

推动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良性循环,生命谷金融服务站正式落地

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与生态的进一步协同。为激发区域投融资活力,昌平区紧抓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,打造“昌平·金立方”金融营商环境品牌,今年3月,为进一步发挥创业投资服务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,在昌平区政府指导下,由昌平区发改委牵头发起成立“昌平未来创投联盟CFIA”,集聚金融、科技、产业、人才等要素,构建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七位一体创新生态模式,致力打造耐心资本示范区。通过整合要素资源、畅通对接渠道、提升服务效能,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,持续擦亮具有昌平特色的金融营商环境品牌,打造首都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“昌平样板”。据了解,依托昌平未来创投联盟,今年已累计组织举办各类投融资路演活动90余场,服务路演企业260余家。

论坛上,“昌平未来创投联盟”生态进阶的关键落子—生命谷金融服务站正式设立,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董事、总经理郭川和昌平区委副书记、区长,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出席揭牌仪式。未来,生命谷金融服务站将基于昌平未来创投联盟的资源优势,积极链接银行、投资机构、券商等多元化金融资源,形成金融服务集群效应,通过举办路演沙龙、产业论坛、专题研讨等多样化生态活动,实现金融机构、生态企业、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,不断优化服务半径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推动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的良性循环。

 

技术/模式创新领航,推动行业快速变革

医健领域的变迁正在加速,创新技术/模式的引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。AI技术、合成生物学技术、创新CRO模式正在改变整个行业。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官、上海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以《产业为本: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》为题发表演讲。他指出,“当前,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转向产业能力驱动的时代,逐步构建起‘政策-研发-回报’闭环。中国Biotech也在经历跟随-效仿转向原创性深度探索的‘deepseek’时刻。医药魔方数据显示,中国创新药研发在过去5年中明显增长,2024年新药获批上市量仅次于美国。中国迈入全球创新药首发第一梯队。中国正在成为全球FIC创新药的重要来源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,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,全球占比持续提升。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,中国在出海效率和能力结构方面还需要加大探索。中国需要加强靶点洞察与共建研发、全球临床设计与注册协同、商业路径共建与利益绑定。未来,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医药产业的决策中心;中国创新药有望实现从‘中国新’到‘全球新’的迈越。”

从靶点发现、分子筛选,到临床设计和生产优化,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医药研发的各个环节。针对AI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,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发表了题为《从算法到临床:生成式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》的主题演讲。

任峰博士指出,传统药物研发普遍存在效率低、周期长、靶点和分子筛选难度大等瓶颈。聚焦行业痛点,英矽智能打造了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平台Pharma.AI,推动药物研发流程的全面升级。以PandaOmics平台为例,该软件可充分利用患者多组学数据,帮助挖掘全新靶点或发现老药策略;另一典型软件Chemistry42则能够基于生成式AI算法高效筛选或从头设计具备理想理化性质的分子。实际应用中,以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为例,英矽智能利用PandaOmics系统性发现了TNIK作为潜在靶点。随后,团队通过Chemistry42平台从头设计出具备良好成药性、潜在first-in-class的小分子Rentosertib(ISM001-055),整个流程较传统方法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。除Rentosertib外,依托AI平台优势,英矽智能已建立起涵盖纤维化、肿瘤、免疫、疼痛、肥胖及代谢紊乱等多领域、多元化的创新药物管线。未来,英矽智能期待与更多医药行业伙伴携手,共同探索AI赋能下的药物研发新纪元。

合成生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。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、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原院长冯雁教授就《酶分子工程推动生物合成产业的发展》发表演讲。她指出,“合成科学正在实现新跨越,从合成生物活性分子到合成生命。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化理念,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、改造乃至重新合成。基于此,未来将可以获取更廉价的药物、能源等。目前,发达国家政府对合成生物学都很重视,我国更是抢抓机遇,加强合成生物从基础到应用全链条的创新策源,打造区域性高端生物产业高地。其中,高值化合物是高端生物产业关注点和依托。高值化合物生产效率低下是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。酶催化元件的有效挖掘和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。将多结构维度的分子理性设计、与AI结合的酶分子‘从头设计’相结合,将加快构建新功能酶库,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。”

过去15年,大型制药公司从中国购买生物技术许可的占比逐年升高,其中2024年已达到了31%,中国的生物技术正在从过去的不被看见逐步走向第一梯队。美迪西生物医药首席科学官彭双清发表《重塑研发范式-CRO如何驱动创新药物开发效率的跃升》演讲,指出“新药研发关系到健康中国发展。创新药物研发成本高、周期长、风险高,药物研发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,研发成功关键因素涉及正确靶点、正确分子、正确患者。CRO机构的存在可以以新技术、新方法、新模型助力药企研发。随着当前行业新药研发时间成本、资金成本持续提升、研发回报率下降,对CRO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它要求CRO企业具备国际药物研发经验、综合的临床前研究能力、高质量研究水平等。美迪西构建了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,助力国内外客户获批临床IND超500件。目前,药物临床前研发进入范式变革的关键时期,面对挑战,美迪西也建立了辅助药物研发的AI技术平台、基于酶学分析的药物筛选平台、基于细胞测试分析的药物筛选平台等,为制药企业提供全球化高品质服务。”

 

产金赋能实现医健跃迁,协同造就未来医健高峰

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下,美国加征关税等举措正在冲击全球的产业链。国泰海通证券研究院医药联席首席分析师贺文斌针对当前现状,分析指出“在政策鼓励和企业努力下,国产化率近年来显著提升,六大细分领域中,医药自主可控细分领域市占率显著提升。影像设备领域,国产产品性能提升,如联影等企业MR产品力比肩GPS。关键零部件开始以自产为主,降低了对美国等国家的依赖;内窥镜领域,底层技术提升推动中国力量崛起。目前内镜市场占比仍较低,但大量企业开始崭露头角;基因测序仪领域,华大智造国内装机量和NMPA超过Illumina;质谱仪领域,国产进展相对较慢,聚光科技等企业开始填补国内空白;科研试剂及制药上游领域,设备与耗材市场国产化率低,替代空间大。生物科研试剂方面,疫情加速国产替代进程,产品性能开始媲美进口产品。”

在全球医药产业变革浪潮中,中国医药健康企业正以多元模式开拓国际市场。从License-out到BD再到NewCo,中国医药健康优质资产的全球化路径正在经历深刻迭代。中国创新药正在从 “本土研发”迈向 “全球协同”。在“圆桌对话”环节,由江远投资合伙人李佳安担任主持,勃林格殷格翰Global BD&L中国负责人韩奇峰、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葛永彬、Pivotal bioVenture Partners管理合伙人柳丹、Locust Walk董事总经理刘辰、橙帆医药创始人李竞围绕《从License-out、BD到NewCo,中国医药健康优质资产的全球金融合作与实践》展开了探讨。嘉宾们针对中国医药健康优质资产的全球金融合作各抒己见,指出中国BD交易正在从临床试验相对后期向临床试验相对前期转变、从肿瘤向其他领域扩展。对如何实操落地,与会嘉宾展开了深入分享。

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出海正在加速。但随着地缘政治影响,出海也面临一些不确定的因素。未来医疗器械企业该如何更好地规划自身发展。在“圆桌对话”环节,由北京顺禧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任鹏担任主持,比邻星创投管理合伙人孙晓路、泰尔茂中国创新发展部执行总监盛飞、元生创投合伙人顾磊敏、复星医药医疗器械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杨莹、瑞桥鼎科集团战略及业务拓展负责人杜轩辕围绕《医疗器械企业的高墙之下与蓝海之上:寻找“出海口”与“突破口”》展开探讨。与会嘉宾指出,当前国家药监局持续优化流程、提升审批效率,高端设备国产化进程加快,AI加持下产业正在升级。但外部国家政策变化为国产企业出海带来变数。嘉宾们就企业是否出海,以及出海目的地的选择等展开了激烈谈论。昌平区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上正在做出新的突破。通过协同包括“政产学研医”等多方力量,积聚产业优势,聚焦医药产业链的全链条升级,实现产业跃迁,为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。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首页 返回资讯